千篇一律的吃 成千上万的害

前几天助理告知,有位青岛高血压患者来电反应病情又开始反复,出现胸闷、头晕现象,非常担心。在我印象中,这位患者经过一个月的调理,根据该患者阶段性反馈,已经逐步趋于平稳,为何又出现反复情况呢?究根问底,原来是听了“养生专家”张悟本的电视讲座,前几天开始每晚吃生黄瓜、生茄子、喝绿豆汤。
  
四月中旬,该患者在京就诊时,在候诊室就询问过我助理关于“养生专家”张悟本的情况,说是此次来京看病,在我和张悟本之间徘徊,想去找张悟本看病,缘由是他提的观点很新,能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但是高达一千八的挂号费令人迟疑,并且排号只能到今年十一后了。
  
在掌诊诊断中,我发现该患者心脏区域有八字纹,掌色无华,小鱼际有红色瘀点,舌中苔黄,舌尖无苔有齿痕,脉洪大而弦,迟脉细数,主要问题是隐性冠心病,按中医辨证来看,他湿热瘀结,心阴阳两虚,属胸痹之症,主要症状是头晕、心悸,浑身酸痛,四肢无力、口干舌燥.据患者主诉,吃了很久的药,西药中药都派上用场,主要目的是控制血压,但不想永远的药罐子,我让他停掉所有的西药,因为其火星丘无高血压纹线,血压攀升是胸痹引起的,运用瓜蒌半夏洗心汤加减调理一月即可,并且严格控制寒凉之品。
 
上述这个病案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日前广为流传的“绿豆养生说”,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今年三月,在CIACO2010国际肥胖病学术论坛上,我就提出吃出来的病是吃不回去的,当时震惊四座。
 
我认为,人体的机能运化,不单是受饮食的影响,它受到地理环境、气候、心理等诸多因素影响,二十年前的环境气候比当今纯净,农作物的生长也没有琳琅满目化学元素催生,植物细胞属于最天然状态。食疗自古有之,适度调配,不能单一猛吃。人的胃,本身就有提供体内缺乏元素的信号,体内缺某种食物,人就会自觉想吃某种食物,并且当今的所有食品和蔬菜、水果都含有添加剂成份,吃单一的食品是不能解决人体疾病的,所以,在此提醒广大患者,人体脏器不协调引发的疾病,还是必须要严格按照医学理论进行辨证,分清体质类型,在治疗的同时可进行食疗的补充,最终预防疾病也要因人因地因时,而不能千篇一律。

▼ "千篇一律的吃 成千上万的害" 的相关文章:

人体阳气与疾病13---把脉先学浮沉迟数,生死关头要辨阴阳

把脉先学浮沉迟数,生死关头要辨阴阳 
田原:很多学生觉得脉象学很难,您的中医全部是自学的,在脉诊这方面给他们一些忠告?
  
李可:脉象这个东西啊,主要是要做到能看出来病势、走向,你掌握了浮、沉、迟、数四个脉就可以了。比如说,数,你要掌握他的一呼一吸要超过多少下,超过八九十下就属于数了。数在脉经上讲,属热,但是我发现呀,数脉它不但主寒,而且主大寒,非常危险的寒,正所谓热极必反。就是当你这个脉搏跳到100次以上,甚至200次,这个时候啊,你这个阳气己经没有了,完全外散了。可它是数脉,对于这种数脉你绝对不能用凉药。
所以学中医的入你要活看,你要结合不同机体的病人,在我身上如...

看小儿病方法步骤诗

看小儿病方法步骤诗 小儿有病令人怜,全仗医生仔细观。
令人抱出光明处,先将面部用心看。
额属心兮鼻属脾,左肝右肺两腮前。
颏乃肾经为主宰,五经辨色要心虔。
白有气虚黄有积,赤者为热青主寒。
鼻塞声重伤风重,眼下青色主饮痰。
口唇赤白辨阴阳,赤者胃热白者寒。
虫积唇内生白点,疳气鼻燥体态干。
有痛啼哭总不止,有积襁褓不耐烦。
抱出探凉欲赴冷,此是内热使之然。
若是当风急畏缩,必是伤风与阴寒。
鼻冷疮疹耳冷热,遍身发热是风寒。
手足心热口发渴,纹沉食积是真诠。
若是下午手心热,阴虚盗汗夜生烦。
倘若手指梢头冷,便是惊风一例看。
只有中间一指热,小儿亦定是伤寒。
中指...

將中醫進行到底:朱德的保健醫生談養生(二)

將中醫進行到底:朱德的保健醫生談養生(二)
     西醫治病靠的是技術,聽診\器、血壓表、X光機、CT、核磁共振……醫生根據這些醫療設備檢測出的結果來判斷你身體的狀況。西醫的手術更是一門技術,它與建築工程技術沒什麼兩樣,開刀割掉盲腸就相當於建築工程上的定向爆破,心臟搭橋手術就相當於「二戰」時美國大兵在搭浮橋。
  
  中醫則完全不同,它不需要任何醫療設備,只憑一個人的火眼金睛。所以,中醫是一門藝術。技術靠什麼?技術靠科學的發展。藝術靠什麼?藝術靠人的悟性。以把脈來說,人有浮、沉、遲、數、濡等二十多種脈象,什麼是浮脈,什麼是沉脈,全靠醫生自己去領悟...

心律失常的中医解释

心律失常的中医解释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的心悸、怔忡、胸痹、眩晕等范畴。在脉象上表现为结代、迟、数脉等。
  心悸是指心跳不宁,时作时休。怔忡则为心跳无有宁时,不能自主。如由惊恐而发者,称为惊悸。心悸与怔忡在病因及程度上有差别,前者多因惊恐、恼怒所诱发,全身情况较好,发作时间短,病情较轻,后者则外无所惊,而自觉心悸不安,稍劳即发,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说:“夫所谓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我国古代通过切脉来观察心律的变化。早在《黄帝内经》一书就有记载,...

【医家】李中梓(3)

罗大伦著

  各位不要说我再胡说,其实这真的是李中梓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的问题。
  李中梓自己曾经说过:“不善学者,师仲景而过,则偏于峻重;师守真(刘河间)而过,则偏于苦寒;师东垣而过,则偏于升补;师丹溪而过,则偏于清降”。
  他说这些学习的人,不看全这些医家的论述,看到一部份学说,就认为自己把中医给学全了(独师其说以为极至),这并不是朱丹溪的错误啊,这是不善于学习的人误会朱丹溪的理论啊(此非丹溪之过,不善学者误丹溪也)。
  最后他还告诫要学习中医的人,一定要把大家的理论看全了,知道中医是个讲究平衡的学说,没有只重阳气不重阴气,或者只重阴气不重阳气这回事儿,要把各家学说都融...
E健网知识分享 © 201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