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儿病方法步骤诗

看小儿病方法步骤诗 小儿有病令人怜,全仗医生仔细观。
令人抱出光明处,先将面部用心看。
额属心兮鼻属脾,左肝右肺两腮前。
颏乃肾经为主宰,五经辨色要心虔。
白有气虚黄有积,赤者为热青主寒。
鼻塞声重伤风重,眼下青色主饮痰。
口唇赤白辨阴阳,赤者胃热白者寒。
虫积唇内生白点,疳气鼻燥体态干。
有痛啼哭总不止,有积襁褓不耐烦。
抱出探凉欲赴冷,此是内热使之然。
若是当风急畏缩,必是伤风与阴寒。
鼻冷疮疹耳冷热,遍身发热是风寒。
手足心热口发渴,纹沉食积是真诠。
若是下午手心热,阴虚盗汗夜生烦。
倘若手指梢头冷,便是惊风一例看。
只有中间一指热,小儿亦定是伤寒。
中指微微独自冷,定然麻痘恐相缠。
复看指纹记歌诀,浮沉色气审的端。
要看指纹风气命,三关内推细心研。
三关部位寅卯辰,病之吉凶在此间。
初起风关病无碍,气关纹现恐缠绵。
乍临命位诚危急,射中通关命难全。
指纹何故浮然样,邪在皮肤病易蠲。
腠理不通名表证,急行疏解汗之先。
忽尔关纹沉沉状,已知入里病盘旋。
莫将风药轻相试,须向阳明里证宣。
身安定见红黄色,红艳本来是伤寒。
淡红隐隐虚伤寒,定将深红作热看。
关纹见紫热之兆,青色为风是的端。
伤食紫青痰气送,三关青黑恐难安。
指纹淡淡不必悦,气质薄弱禀先天。
脾胃本虚中气微,切防攻伐损婴元。
关纹滞涩本因积,邪遏阴营卫气连。
食郁中焦风热炽,不行推荡病何迁。
腹痛纹入掌中里,弯内自然是风寒。
纹向外弯痰食热,水形脾胃两伤焉。
复诊掌后关中脉,浮沉迟数审的端。
七至八至为数热,四至五至为迟寒。
浮脉主表病在外,沉脉至里病内潜。
数脉六至腑有热,迟脉三至主脏寒。
浮而有力风与热,无力中虚宜培元。
沉而有力痰积食,沉而无力气滞间。
迟而有力乃为痛,迟而无力是虚寒。
数而有力本实热,无力疮疡恐熬煎。
此是切脉真口诀,静心审的要心专。
再看舌苔分表里,红黄有火清即安。
白滑里寒温中急,白涩里热黄滑寒。
若是舌黑辨阴阳,气息冷热用手探。
口中气热小便赤,舌黑必燥下为先。
气微便清手足冷,参 桂附妙如仙。
小儿阴亏舌亦黑,滋阴润燥无不痊。
又看胸腹坚与软,虚实此中可细参。
望切之理谅如是,闻声问证岂可偏。
言厉声粗知病实,气衰体虚必微言,
肝病怒声心病笑,脾病发声如歌然。
...

▼ "看小儿病方法步骤诗" 的相关文章:

【医家】李中梓(3)

罗大伦著

  各位不要说我再胡说,其实这真的是李中梓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的问题。
  李中梓自己曾经说过:“不善学者,师仲景而过,则偏于峻重;师守真(刘河间)而过,则偏于苦寒;师东垣而过,则偏于升补;师丹溪而过,则偏于清降”。
  他说这些学习的人,不看全这些医家的论述,看到一部份学说,就认为自己把中医给学全了(独师其说以为极至),这并不是朱丹溪的错误啊,这是不善于学习的人误会朱丹溪的理论啊(此非丹溪之过,不善学者误丹溪也)。
  最后他还告诫要学习中医的人,一定要把大家的理论看全了,知道中医是个讲究平衡的学说,没有只重阳气不重阴气,或者只重阴气不重阳气这回事儿,要把各家学说都融...

阴阳虚实寒热辨


不是危言耸听,现实的中医已经步入一条不归路。我们无心去探讨其真实原因所在,但这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实事求是地说传统中医的处境还不如可怜的东北虎,甚至不如那些可怜的麻雀。然而尚有这一小撮不知死活的笨蛋还在坚守着这块净土,并乐此不疲。
一位中医,无论医术多么高超,最后总是要走到阴阳这条路上来。否则的话,不能算做一位真中医。可以负责任的说,既便科技如此发达,再过五百年后,仪器仍然无法辨别人的阴阳气血虚实。
谈到阴阳,中国人张嘴就能说出来。可是究竟什么是阴阳,却又无法说清楚。特别是传统中医,离开阴阳,那简直是寸步难行。也可以这样界定:不懂阴阳的中医,不是真中医。看化验单诊病的百分百不是真中医,不...

心律失常的中医解释

心律失常的中医解释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的心悸、怔忡、胸痹、眩晕等范畴。在脉象上表现为结代、迟、数脉等。
  心悸是指心跳不宁,时作时休。怔忡则为心跳无有宁时,不能自主。如由惊恐而发者,称为惊悸。心悸与怔忡在病因及程度上有差别,前者多因惊恐、恼怒所诱发,全身情况较好,发作时间短,病情较轻,后者则外无所惊,而自觉心悸不安,稍劳即发,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说:“夫所谓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我国古代通过切脉来观察心律的变化。早在《黄帝内经》一书就有记载,...

中医的“弦脉”

 在谈论弦脉之前先有必要谈谈什么是弦脉?书中所述如弓弦一样,有弦长崩紧的感觉。所以许多人认为弦脉非有力不可,其实可不是这样的!弦脉是一种脉势而已,是手指下感觉的一种脉膊的冲击之势。一根较粗的绳子崩紧时,弹动它会有弦紧之象,而一根很细的头发丝崩紧也会有弦紧之象,所以说脉体粗大时能有弦脉,而脉体细时也应有弦脉出现。脉粗弦时可以感觉有力度,而脉细弦时则可以感觉无力度。同样我们也会得出结论,脉浮时能出现弦脉,脉沉时也能出现弦脉。单独讲弦脉,并不能表示人体的虚实情况,也不能说明人体气血盈亏的状态,因为脉弦只是种势态,它必须有其它的脉象的依附才能同时出现!所以许多医生在写病例时只写“脉弦”一词,...

【转】 三根手指辨健康

三根手指辨健康
——中医脉诊的奥秘
...
E健网知识分享 © 201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