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罗大伦博客]滋补心脾的妙药——归脾丸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中成药:归脾丸,这个归脾丸在中国的每个药店里基本都有卖的,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它是治疗什么的,我介绍一下,这样大家就能有个了解了。
先聊聊这个方子是怎么来的,这个方子,先是南宋的医家严用和出的,这位严用和可是位高人,他字子礼,南宋庐山人,宝佑元年(1253年),集临证三十余年之经验,著成《济生方》十卷,刊刻于世。我们现在药店里面卖的“金匮肾气丸”实际是叫“济生肾气丸”,就是严用和出的方子。
但是严用和的归脾丸的方子还没有完整,到了明代的时候,我们熟悉的另一位高人,薛立斋又给增加了两味药:当归和远志,这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归脾丸了。
薛立斋大家都熟悉了,我在《这才是中医》里面专门写了,他是明代太医院的院长,手段那是非常的高强。
那么,这个归脾丸是治疗什么的呢?
我从一个例子开始讲起吧。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儿了,当时,有个家长找到我,要给她的儿子治疗肾病,这个小孩八九岁,当时我一看这个孩子,吓了一跳。
这个孩子的脸色,一看就是病色,整个呈现出一种枯萎的黄色,中医叫萎黄,那种土黄的颜色,这种颜色我们在生活中很难见到,所以一看到,都觉得有些害怕。
当时这个孩子是肾小球肾炎,尿检蛋白很高,在西医医院住院,用了激素以后,稍微控制了一些,但是改善不大,于是西医最后劝他出院,找中医调理吧。
其实当时我看到这个孩子的脸色,都不想给调理了,但是心中不忍,就说试试吧。
开始我怀疑他肝是否有问题,因为脸这么黄,孩子的母亲说:西医也这么怀疑,但是检查没有异常。
这个孩子的脉是洪大的,来势汹汹,我心里想,这么大的热啊!
于是,开方凉血活血。七副药,希望清热。
结果,七天后,没有任何效果。
这让我非常的痛苦,我觉得不能耽误人家了,当时差点说另请高明吧。
这时候,一位老中医提醒我:病了这么久了,应该不是实证啊。
这句话点醒了梦中人,我再细诊脉,重按无力,再看脸色,分明的萎黄啊,这是脾血亏虚之极啊。
那么,什么药物可以滋养脾血呢?于是我就想到了归脾丸,我告诉家长,现在服用中药汤剂的同时,服用归脾丸,同时开始撤激素,每撤一次激素,服用的归脾丸的药量就随之增加一点。
结果,孩子再次来的时候,我吃惊地发现,他整个的脸色萎黄已经基本消失了!
当时一走廊的人纷纷出来看,都说这个孩子“活过来了”。
后来,他的情况继续好转,到了西医医院...
先聊聊这个方子是怎么来的,这个方子,先是南宋的医家严用和出的,这位严用和可是位高人,他字子礼,南宋庐山人,宝佑元年(1253年),集临证三十余年之经验,著成《济生方》十卷,刊刻于世。我们现在药店里面卖的“金匮肾气丸”实际是叫“济生肾气丸”,就是严用和出的方子。
但是严用和的归脾丸的方子还没有完整,到了明代的时候,我们熟悉的另一位高人,薛立斋又给增加了两味药:当归和远志,这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归脾丸了。
薛立斋大家都熟悉了,我在《这才是中医》里面专门写了,他是明代太医院的院长,手段那是非常的高强。
那么,这个归脾丸是治疗什么的呢?
我从一个例子开始讲起吧。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儿了,当时,有个家长找到我,要给她的儿子治疗肾病,这个小孩八九岁,当时我一看这个孩子,吓了一跳。
这个孩子的脸色,一看就是病色,整个呈现出一种枯萎的黄色,中医叫萎黄,那种土黄的颜色,这种颜色我们在生活中很难见到,所以一看到,都觉得有些害怕。
当时这个孩子是肾小球肾炎,尿检蛋白很高,在西医医院住院,用了激素以后,稍微控制了一些,但是改善不大,于是西医最后劝他出院,找中医调理吧。
其实当时我看到这个孩子的脸色,都不想给调理了,但是心中不忍,就说试试吧。
开始我怀疑他肝是否有问题,因为脸这么黄,孩子的母亲说:西医也这么怀疑,但是检查没有异常。
这个孩子的脉是洪大的,来势汹汹,我心里想,这么大的热啊!
于是,开方凉血活血。七副药,希望清热。
结果,七天后,没有任何效果。
这让我非常的痛苦,我觉得不能耽误人家了,当时差点说另请高明吧。
这时候,一位老中医提醒我:病了这么久了,应该不是实证啊。
这句话点醒了梦中人,我再细诊脉,重按无力,再看脸色,分明的萎黄啊,这是脾血亏虚之极啊。
那么,什么药物可以滋养脾血呢?于是我就想到了归脾丸,我告诉家长,现在服用中药汤剂的同时,服用归脾丸,同时开始撤激素,每撤一次激素,服用的归脾丸的药量就随之增加一点。
结果,孩子再次来的时候,我吃惊地发现,他整个的脸色萎黄已经基本消失了!
当时一走廊的人纷纷出来看,都说这个孩子“活过来了”。
后来,他的情况继续好转,到了西医医院...
▼ "[转罗大伦博客]滋补心脾的妙药——归脾丸" 的相关文章:
脾胃经脉与病证论
脾胃经脉与病证论足太阴脾经脉,起于足大趾尖端,沿大趾内侧白肉际,过大趾本节后的核骨(半圆骨),上行足内踝前方,再上腿肚,沿胫骨内侧后方,穿过足厥阴肝经的前面,上行股内侧的前缘,直抵腹内,入属脾脏,联络胃腑,上过膈膜,挟行咽喉部,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有一支脉,从胃别行,上过膈膜,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脉相衔接。外界因素影响发病,症见舌根发硬,食则作呕,胃脘疼痛,腹内作胀,频频噫气,如果解了大便,或得矢气,就觉轻松得多,并有身体痠重症状。
【1】本经虚寒症:面色萎黄,唇干唇淡,消瘦,浮肿,四肢清冷,见舌根疼痛,身体不能动摇,食物不化,泄泻,心内烦扰,心下掣引作痛,腹痛喜按,大便稀薄或痢疾...
为什么说“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说明人是每天离不开饮食的。但是,若无一副健全的胃肠消化器官,纵然有满桌的美味佳肴,确也有点儿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为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往往在美餐之后,有得不偿失之感,甚至会因此而加重脾胃疾病。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这是指吃到嘴里的食物,首先要经过牙齿咀嚼,唾液拌和,下咽至胃,由胃受纳。然后经胃之腐熟,分解混匀成食糜,通过“胃气主降”的作用,将食糜运送至十二指肠、空肠,这就是中医所指的“脾运”功能。食物在胃、胰等胃肠激素的...
民间常用的健脾益胃方
君子之道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1878d50100li4l.html 健脾益胃方在医学中,胃气是脾胃功能的总称,而脾胃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营养物质,都要靠脾胃供给。若脾胃功能减弱,则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古代养生家特别强调“胃气”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曾说:“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黄帝内经》说:“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总之,要养生,要延年益寿,必须要保养胃气。
[方一]
猪肚1枚,莲子40粒,将莲子用水浸泡4小时,猪肚洗净,内...
湖北胃肠医院1脾虚胃寒的症状
中医脾虚证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虽较繁杂,但就长期的临床观察,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等,根据治疗方面积累的经验,脾虚胃寒的症状如下:1、脾虚泄泻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宜健脾渗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化裁。
2、脾虚呕吐症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呕,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3、脾虚出血...
小儿内伤脾胃病证治
小儿脾胃疾病是临床外感病以外最常见的疾病,小儿脾常不足,喂养上应注意乳贵有时,食贵有节,若饮食不知节制,或喂养不当,过食肥甘、甜腻、冷饮及不易消化等食物,致伤脾胃生积滞之病者甚为常见,如胃痛、腹痛、厌食、腹泻、食积发热等症。脾胃损伤,内生积滞,或食积化热,或有肺脾气虚,表虚不固,又易兼感六淫时邪,故民间有“停食”“着凉”之说。对此类疾病,孔老的治疗很有次第,试述如下。若脾胃损伤不重,积滞较轻者,仅有食欲不振,脘腹不舒,舌苔白腻,脉尚缓和者,首先是控制饮食,少食肥甘厚味,用药稍佐助消化之品,如焦三仙、炒谷稻芽、鸡内金等,三分治,七分养,以养为主,脾胃自然容易恢复。
积滞再重兼有化热之象者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