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说明人是每天离不开饮食的。但是,若无一副健全的胃肠消化器官,纵然有满桌的美味佳肴,确也有点儿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为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往往在美餐之后,有得不偿失之感,甚至会因此而加重脾胃疾病。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这是指吃到嘴里的食物,首先要经过牙齿咀嚼,唾液拌和,下咽至胃,由胃受纳。然后经胃之腐熟,分解混匀成食糜,通过“胃气主降”的作用,将食糜运送至十二指肠、空肠,这就是中医所指的“脾运”功能。食物在胃、胰等胃肠激素的作用下,促进胃蛋白酶、胰酶等消化酶的大量分泌,将“水谷精微”中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营养物质,依赖“脾气主升”的作用,经气、血、津液的运行而输布到全身。这个过程,则可以理解为脾所主“化”的生理作用,由此可见,所谓“脾主运化”,“运”指机械性消化,“化”指化学性消化及其代谢过程而已。

       但是,脾胃虽为人体的消化器官,运化水谷精微之枢纽,若要完成饮食营养的消化吸收,合成新的气、血、精、津液的全过程,还必须得依赖心、肝、胆、胰、肺等其他脏腑的相互配合。需要说明的是,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既泛指脐周腹部小肠的消化吸收,又概括了胃、肠、肝、胆、胰等消化器官的生理功能。因此,脾胃功能健全,则体丰肤泽,面色红润,四肢强劲,精力充沛;反之则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四肢无力,神疲力乏。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是古人用以观察病人病势轻重进退、生死存亡的辨别方法。也就是说人在生病时,只要还能吃饭,表明胃气尚存,气血化源未绝,谓之“有胃气则生”,病势可望由重转轻,预后良好。若病到已不能进食,标志胃气已绝,气血生化无源,便是“无胃气则死”,病热将由轻转重,逐渐恶化,危及生命。所以中医古书《内经》说“安谷者昌,约谷者亡。”例如三国时代的蜀国丞相诸葛亮,他之所以活了54岁就死了,主要在于他平日政事烦多,操心费力,又长期进食甚少,导致思虑伤脾、营养不足、胃气衰败的缘故。这就告诫人们:若不注意日常的饮食起居,不护养胃气,就有可...

▼ "为什么说“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的相关文章:

[转载]滋补心脾的食疗之品——龙眼肉

原文地址:滋补心脾的食疗之品——龙眼肉作者:罗大伦 几天没有更新博客了,非常的抱歉,主要是因为这几天在北京郊区的香山脚下开会,昨天晚上刚刚回到家里。
我这个人很奇怪,其实在北京居住已经几年了,但是北京的旅游景点基本没有去过哪里,可能只是去过故宫、颐和园、大觉寺、八达岭长城,只是这四个地方,其他的什么潭柘寺、香山等等的,哪里都没有去过,我有的朋友,每周都去香山登山,把自己打扮得和旅游客一样,背着大包,手里还有两个很酷的拐杖,让我很羡慕。但是,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去过香山,这几天也只是住在山脚下的一个叫“杏林山庄”的地方开会。
最离谱的是,圆明园等很多外地游客都熟悉的地方我也没有去过,大家都...

晚上睡觉流口水有可能是脾虚

 
有人深受晚上睡觉流口水的困扰,第二天一早总是湿了枕头,有没有想过,这竟然是脾虚的症状呢?有些人晚上睡觉流口水是因为脾虚的缘故,脾主肌肉开窍于口。
 
  什么是脾虚?
  是中医名词。指脾气虚弱的病理现象。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还有什么其他症状?
  脾虚则水谷精微无以传输运化,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就得不到濡养,从而出现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身倦乏力、食后困倦、食少乏味;或食后作胀,大便溏泻;或...

[转罗大伦博客]滋补心脾的妙药——归脾丸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中成药:归脾丸,这个归脾丸在中国的每个药店里基本都有卖的,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它是治疗什么的,我介绍一下,这样大家就能有个了解了。
先聊聊这个方子是怎么来的,这个方子,先是南宋的医家严用和出的,这位严用和可是位高人,他字子礼,南宋庐山人,宝佑元年(1253年),集临证三十余年之经验,著成《济生方》十卷,刊刻于世。我们现在药店里面卖的“金匮肾气丸”实际是叫“济生肾气丸”,就是严用和出的方子。
但是严用和的归脾丸的方子还没有完整,到了明代的时候,我们熟悉的另一位高人,薛立斋又给增加了两味药:当归和远志,这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归脾丸了。
薛立斋大家都熟悉了,我在《这才是...

你不应该忽视保养脾胃的重要性

胃痛、胃胀、反酸、嗳气、呃逆,几乎100%的人在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遭受到脾胃带来的不适。脾胃是人重要的消化器官,它是人们吸收营养物质的第一道程序,由于每日我们都要吃东西消化食物,因此脾胃每天都要辛苦的工作。如果吃得不适当,吃多了就会给脾胃增加工作量,吃的太辛辣了就会刺激到脾胃。脾胃不好,消化不好,吸收营养就不好。中医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所以我们一生都应该把好好养护脾胃作为一件大事,经常呵护它,时时关心它,才能伴我们一生吃得香、活得好。
    事实上脾胃相当不好的人比较多,并不比心脑血管病患者少,但由于它并不像心脑血管病那样会引起威胁...

脾胃经脉与病证论

脾胃经脉与病证论
足太阴脾经脉,起于足大趾尖端,沿大趾内侧白肉际,过大趾本节后的核骨(半圆骨),上行足内踝前方,再上腿肚,沿胫骨内侧后方,穿过足厥阴肝经的前面,上行股内侧的前缘,直抵腹内,入属脾脏,联络胃腑,上过膈膜,挟行咽喉部,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有一支脉,从胃别行,上过膈膜,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脉相衔接。外界因素影响发病,症见舌根发硬,食则作呕,胃脘疼痛,腹内作胀,频频噫气,如果解了大便,或得矢气,就觉轻松得多,并有身体痠重症状。
【1】本经虚寒症:面色萎黄,唇干唇淡,消瘦,浮肿,四肢清冷,见舌根疼痛,身体不能动摇,食物不化,泄泻,心内烦扰,心下掣引作痛,腹痛喜按,大便稀薄或痢疾...
E健网知识分享 © 201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