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病例)
一、概述
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的一种常见外感病。感冒如见广泛流行,症状较重,则又称为“时行感冒”。现代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属感冒范畴,流行性感冒等属时行感冒范畴。
本病中医又称“伤风”、“伤寒”、 “冒寒”、“重伤风”、“冒风”等,多因风邪乘侵袭肺卫皮毛所致。四时之中,气候失常,时令之暑、湿、燥邪也能杂感而为病。
二、诊断要点:
1、以局部症状为主,主要有流涕,喷嚏,鼻塞,有时咳嗽,咽痛,声嘶,流泪等。
2、全身症状可有或不明显,常表现为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四肢腰背酸痛等。
3、血象检查白细胞多为正常或减少。
三、穴位热敏化分布
以头面部及项背部为高发区,多出现在风池、风府、大椎、肺俞、太阳、上印堂等区域。
四、灸疗操作
根据上述穴位出现热敏化的不同,按下述步骤分别依序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步法施灸操作:先行回旋灸2分钟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1分钟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2分钟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
1.风池穴双点温和灸,患者自觉感到热感透至颅内并扩散至整个颈后部且向头顶部传导,灸至感觉消失为止;
2.大椎、肺俞穴三角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至深部并扩散至整个颈背部且向头顶传导,灸至感传完全消失;
3.太阳、上印堂穴单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扩散至整个头面部,灸至感传完全消失。
五、感传活动
1.感传性质:以温热感为主,亦可见酸胀、疼痛(非施灸局部)、灼热(非施灸局部)、麻木等,少数患者可出现凉感。
2.感传形式和路径:感传形式为扩散、深透、循一定路线传导(有蚁行、流水等形式)等。如灸风池穴热感透至颅内、扩散至颈后部且传向头顶,灸大椎、肺俞穴热感透至深部、扩散至整个颈背部且向头顶传导,灸太阳、上印堂穴热感扩散至整个头面部。
六、典型病例
病例1:
陈某某,男,51岁,于2005年5月14日就诊。主诉鼻塞头疼一天...
▼ "感冒(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病例)" 的相关文章:
儿童胃肠道感冒用藿香正气水
药品名称】藿香正气水【处方组成】 广藿香油、大腹皮、白芷、紫苏叶油、茯苓、苍术、生半夏、陈皮、厚朴(姜制)、甘草浸膏、陈皮。
【处方来源】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
【性 状】本品为深棕色的澄清液体(久贮略有浑浊);味辛、苦。
【功 能】解表化温,理气和中。
【主 治】 用于暑湿感冒,头痛身重胸闷,或恶寒发热,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药理作用】本品主要有止吐,镇痛、解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和抑菌作用。
1.镇吐:药理实验证明,藿香正气水有镇吐作用。
2.镇痛:藿香正气水对醋酸刺激性疼痛反应(扭本法)...
附子温阳功效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附子是一味重要的温阳药,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具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除湿止痛等功效。历代医家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伤寒论》112 方中用附子达20方之多,应用范围甚广,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桂枝附子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笔者深研《伤寒论》,常应用经方治疗皮肤病,疗效显著。同时发现,顽固性皮肤病反复发作不愈,常与人体阳气虚衰有关。皮肤病迁延日久不愈,其根本在于正气不足,此谓“正气”首推阳气,故温阳扶正对治疗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具有重要意义。温阳首选附子,临床应用附子温阳为主.立温阳解表、温阳散寒、温阳化饮、温阳化瘀、温阳清热等法,治疗顽固...夏季感冒:藿香正气水与香薷饮
6月25日,友中午短信: 孩子早上有点低烧,上午喝葛根汤吐了,高烧现在一直39度,肚子涨痛,舌尖红,舌苔黄薄,扁桃体充血,忽冷忽热,无汗,昨晚吃的不消化(后来问到是玉米 粒),晚上咬牙,大便有不消化物,没有小便,奢睡,用小柴加白芍行吗?不出汗怎么办啊? 填单时手脚热,现手脚凉,恶心想吐但吐不出来。 脑海里模糊地晓得,夏天该要用去暑湿的药。罗大文章里也提到。想起去年夏天自家孩子发烧老师给的方子:风寒夹暑湿,香薷饮加减:香薷 厚朴 白扁豆 藿香 佩兰 柴胡 黄芩(这个处方里面去暑湿的力量不够?) 给她孩子喝了以后,半小时不到全吐了。我嘱她给孩子少量频服,半个小时喝4-5口。并且说要到第二天凌晨...[恶搞]孩子患感冒,3个错误观念
错误观念1:咳嗽、打喷嚏要用手挡感冒,是宝宝最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容易感冒。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医春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多见,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有些父母在护理宝宝感冒及呼吸道疾病时候存在很多误区,专家特别提醒父母注意。
所以,一定要让宝宝注意勤洗手,出入公共场合,尤其是医院、车站等高危险区域,一定要养成回家洗手的习惯。
很多父母教诲宝宝:打喷嚏时第一反应要用手遮住。虽然遮住的举动是对的,可以避免细菌散播,但是用手遮就是错的。传染疾病医生解释道,由于多数人用手遮住喷嚏或咳嗽后,不会立刻洗手,因此大量的病菌残留在手上,有可能经过碰触,传染给他人,也有可能把病菌...
喉痛声嘶及失音的6种治疗方法
一、风寒袭受之喉痛失音某男。35岁。暴感风寒,喉痛声音嘶哑,恶寒无汗,脉紧,舌苔白,稍有咳嗽,乃金实不鸣,当以辛散为治。处方:
水炙麻黄3克,苦杏仁10克,粉甘草6克,炙紫莞5克,射干10克,制半夏10克,信前胡5克,苏叶3克,炒把叶10克。水煎服。
二诊:昨服药后,虽得汗不多,但恶寒脉紧已减,舌苔稍薄,喉痛稍平,声音未复,咳嗽转剧,仍当续开之。
原方去苏叶,加款冬花5克,浙贝母10克,白桔梗7克。
三诊:恙势续见好转,脉舌均已趋平,声音尚未全复,仍有咳嗽,便秘,续用轻剂投之,仍当节制饮食,防避风寒,否则恐其复剧。处方:
苏薄荷3克,净蝉衣3克,苦杏仁10克,白桔梗10克,浙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