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怎样恢复血压
卒中降压存在特殊性。脑循环的特点奠定了在某种情况下降压治疗的特殊性。理想降压需要个体化,首先需分清患者血压增高是持续性还是暂时性的改变,其次要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病。短暂性血压增高无需采取干预血压的措施,主要是对症处理。若血压<180/95mmHg,可暂时不必干预。超过指南规定的范围,尤其是原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则需采用抗高血压药治疗,最好在严密监测血压下实施,并参考下列几方面进行:①开始用药时间:由于反应性血压增高常在卒中1周后恢复正常,故多主张在卒中1周后才考虑加用抗高血压药物,除非患者血压急骤升高而对症处理无效。②降压宜缓慢进行:急速大幅度的降压往往产生脑缺血损害的后果。③降压要个体化:每个高血压病患者的基础血压水平不尽相同,加上合并症亦有不同,需依据具体情况选用药物和控制降压程度。④维持降压效果的平稳:使血压在24小时内维持稳定,尽量避免血压波动,对于缓解脑卒中症状及防止脑卒中复发均有意义。⑤注意靶器官的保护:治疗中,靶器官的保护尤其重要,重点是心、脑、肾等器官。
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调控要分清脑出血或者脑缺血两种情况,从而采取不同的措施。研究发现,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的24~48小时内,75%~80%的患者血压升高,<5%的患者出现收缩压<120mmHg。而原发性脑内出血的患者血压升高的比例为80%,但血压的数值高于缺血性卒中。在缺血性卒中患者,脑的自动调节功能障碍,脑的灌注压被动地随系统血压变化。因此,降压太积极可导致脑血流减少、梗死面积扩大及神经功能恶化。而原发性颅内出血的患者,血压升高可引起血肿扩大或再出血,因此,对于急性期脑出血患者推荐降压治疗。出血性卒中的患者理想降压也需要考虑个体化差异,参考病前有无慢性高血压、颅内压(ICP)、年龄、出血原因和发病时间,一般建议比脑梗死患者更积极控制血压。
缺血或出血性卒中发生后,血压升高,一般不需要紧急治疗,除非有其他内科疾患(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缺血性卒中需立即治疗的适应证是收缩压 >220mmHg、舒张压>120mmHg或平均动脉压(MAP)>130mmHg。一般具体降压方法:若收缩压<220mmHg、舒张压<120mmHg,首先观察,...
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调控要分清脑出血或者脑缺血两种情况,从而采取不同的措施。研究发现,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的24~48小时内,75%~80%的患者血压升高,<5%的患者出现收缩压<120mmHg。而原发性脑内出血的患者血压升高的比例为80%,但血压的数值高于缺血性卒中。在缺血性卒中患者,脑的自动调节功能障碍,脑的灌注压被动地随系统血压变化。因此,降压太积极可导致脑血流减少、梗死面积扩大及神经功能恶化。而原发性颅内出血的患者,血压升高可引起血肿扩大或再出血,因此,对于急性期脑出血患者推荐降压治疗。出血性卒中的患者理想降压也需要考虑个体化差异,参考病前有无慢性高血压、颅内压(ICP)、年龄、出血原因和发病时间,一般建议比脑梗死患者更积极控制血压。
缺血或出血性卒中发生后,血压升高,一般不需要紧急治疗,除非有其他内科疾患(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缺血性卒中需立即治疗的适应证是收缩压 >220mmHg、舒张压>120mmHg或平均动脉压(MAP)>130mmHg。一般具体降压方法:若收缩压<220mmHg、舒张压<120mmHg,首先观察,...
▼ "脑血管病怎样恢复血压" 的相关文章:
高血压患者用药切勿服服停停
近日,接到营养咨询。某男士今年60岁,患有高血压病有十多年,平时服用降压药物不规律,经常忘记服药。自觉头晕、头痛不适时才服用降压药物,并且很少测量血压情况。近日由于天气闷热、家务劳累的原因,一天清晨起床时出现显著的头痛、头晕,不能站立,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现象,家人急忙送来医院就诊,在医院测血压达到210/125mmHg,医生诊断为“高血压急症”,迅速送急诊室救治方才脱离危险。 什么是“高血压急症”? 高血压急症是高血压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或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明显升高伴靶器官损害(如高血压脑病、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动静脉内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塞
动静脉内联合溶栓能及时溶解血栓,尽快恢复缺血组织的血供,挽救周边区域的缺血组织,从而改善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动脉内超选择性局部灌注尿激酶采用微导管“追逐”式进行溶栓,或根据前后循环情况,必要时用微导丝机械地穿透血栓,进行栓前、栓内、栓后注药溶栓,它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药物与栓子的接触面积,增加局部药物浓度;血栓溶通率高,能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Gregory 等报道血管再通率为75%。方法溶栓时间2.5~8h,平均4.1h,尿激酶总用量50~150万单位,平均80万单位。病人按入选标准严格选择,在准备动脉溶栓前,为了争取时间,常规先静脉内...脑血栓——御坊堂健康门诊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无显著性别差异。
脑血栓是由于脑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引起的。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由于脑动脉硬化,管腔内膜粗糙、管腔变窄,在某些条件下,如血压降低、血流缓慢或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在管腔内凝集成块,形成血栓,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从而使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而发病。
...
大血管手术麻醉的现状与问题
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麻醉处理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因为病人往往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使多数生命器官受损,无论在清醒或麻醉下其心血管功能均不够稳定。由于手术种类和方法不同,麻 醉无统一模式,因此需注意术前评估及术中、术后各阶段,麻醉的每一步处理都应根据生理学和药理学进行,而且因人而异。近年来主动脉手术的并发率和死亡率已有明显下降,这不能不归功于麻醉和手术的很大提高,但也还存在若干特殊问题。一、术前估计
大血管手术病人由于易患动脉硬化性血管病,常表现为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病,CAD),脑血管病或少见的肾脏病。在这个年龄组中可能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有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