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启动过程剖析
Linux启动过程的剖析能帮助那些想深入学习Linux用户建立一个相关Linux启动过程的清晰概念,进而可以进一步研究Linux接下来是如何工作的。
Linux启动过程如下:当用户打开PC的电源,BIOS开机自检,按BIOS中设置的启动设备(通常是硬盘)启动,接着启动设备上安装的引导程序 lilo或grub开始引导Linux,Linux首先进行内核的引导,接下来执行init程序,init程序调用了rc.sysinit和rc等程序,rc.sysinit和rc当完成系统初始化和运行服务的任务后,返回init;init启动了mingetty后,打开了终端供用户登录系统,用户登录成功后进入了Shell,这样就完成了从开机到登录的整个启动过程。如图所示:
下面分步来介绍下linux的启动过程:
1、BIOS自检
当你打开计算机电源,计算机会首先加载BIOS信息,BIOS信息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计算机必须在最开始就找到它。这是因为BIOS中包含了CPU的相关信息、设备启动顺序信息、硬盘信息、内存信息、时钟信息、PnP特性等等。在此之后,计算机心里就有谱了,知道应该去读取哪个硬件设备了。
计算机在接通电源之后首先由BIOS进行自检,即进行所谓的POST(Power On Self Test),然后依据BIOS内设置的引导顺序从硬盘、软盘或CDROM中读入“引导块”。 在 PC 中,引导 Linux 是从 BIOS 中的地址 0xFFFF0 处开始的。BIOS 的第一个步骤是加电自检(POST)。POST 的工作是对硬件进行检测。BIOS 的第二个步骤是进行本地设备的枚举和初始化。给定 BIOS 功能的不同用法之后,BIOS 由两部分组成:POST 代码和运行时服务。当 POST 完成之后,它被从内存中清理了出来,但是 BIOS 运行时服务依然保留在内存中,目标操作系统可以使用这些服务。
要引导一个操作系统,BIOS 运行时会按照 CMOS 的设置定义的顺序来搜索处于活动状态并且可以引导的设备。引导设备可以是软盘、CD-ROM、硬盘上的某个分区、网络上的某个设备,甚至是 USB 闪存。通常,Linux 都是从硬盘上引导的,其中主引导记录(MBR)中包含主引导加载程序。
众所周知,硬盘上第0磁道第一个扇区被称为MBR,也就是Master Boot Record,即主引导记录,它的大小是512字节,别看地方不大,可里面却存放了预启动信息、分区表信息。系统找到BIOS所指定的硬盘的MBR后,就会将其复制到0×7c00地址所在的物理内存中。当 MBR 被加载到 RAM 中之后,BIOS 就会将控制权交给 MBR。其实被复制到物理内存的内容就是Boot Loader,而具体到你的电脑,那就是lilo或者grub了。
提取MBR的信息
相关文档:
在FC8中默认安装的有mysql,没有的话可以很方便的安装下。
默认的mysql的include文件目录在/usr/include/mysql
默认的mysql的lib文件夹在/usr/lib/mysql
这两个目录在我们编译时候需要到。
我的测试用的C代码为: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mysql.h>
#define CONN_HOST ......
在32位平台上编译动态库没有啥问题,拿到x86_64位平台上编译时出现了问题。
relocation R_X86_64_32 against `a local symbol' can not be used when making a shared object; recompile with -fPIC
照着提示编译代码的时候加入 -fPIC选项就ok.
......
在fedora下解压.deb文件(没安装dpkg):
ar p filename.deb data.tar.gz | tar zxvf -
其它压缩文件的解压
#tar xv file.a
#uncompress file.Z
#gunzip file.gz
#bunzip2 file.bz2
#tar xvZf file.tar.Z
#compress -dc file.tar.Z | tar xvf -
#tar xvzf file.tar.gz
#gzip -dc file.tar.gz | tar ......
iptables是一个
Linux
下优秀的nat+防火墙工具,我使用该工具以较低配置的传统pc配置了一个
灵活强劲的防火墙+nat系
统,小有心得,看
了网上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文章,但是似乎要么说的比较少,要么就是比较偏,内容不全,容易误导,我研究了一段时间的iptables同时也用了很久,有点滴
经验,写来供大家参考,同时也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