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x/Linux 系统自动化管理:
本文是 Unix/Linux 系统管理自动化系列中的一篇,主要讲述如何实现磁盘 I/O 自动化监控。
磁盘 I/O 监控是 Unix/Linux 系统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监控吞吐量、每秒 I/O 数、磁盘利用率、服务时间等信息,并且在发现异常时,发送告警信息给系统管理员,便于系统管理员进行调整数据布局等管理活动以达到优化系统总体性能的目的。
不同的操作系统监控磁盘 I/O 的命令可能略有不同。本文将介绍 Unix/Linux 操作系统磁盘 I/O 管理命令及相关信息,并讲述 Unix/Linux 操作系统上磁盘 I/O 管理监控的自动化脚本实现。
Unix/Linux 磁盘 I/O 性能监控命令
磁盘 I/O 性能监控指标和调优方法
在介绍磁盘 I/O 监控命令前,我们需要了解磁盘 I/O 性能监控的指标,以及每个指标的所揭示的磁盘某方面的性能。磁盘 I/O 性能监控的指标主要包括:
指标 1:每秒 I/O 数(IOPS 或 tps)
对于磁盘来说,一次磁盘的连续读或者连续写称为一次磁盘 I/O, 磁盘的 IOPS 就是每秒磁盘连续读次数和连续写次数之和。当传输小块不连续数据时,该指标有重要参考意义。
指标 2:吞吐量(Throughput)
指硬盘传输数据流的速度,传输数据为读出数据和写入数据的和。其单位一般为 Kbps, MB/s 等。当传输大块不连续数据的数据,该指标有重要参考作用。
指标 3:平均 I/O 数据尺寸
平均 I/O 数据尺寸为吞吐量除以 I/O 数目,该指标对揭示磁盘使用模式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如果平均 I/O 数据尺寸小于 32K,可认为磁盘使用模式以随机存取为主;如果平均每次 I/O 数据尺寸大于 32K,可认为磁盘使用模式以顺序存取为主。
指标 4:磁盘活动时间百分比(Utilization)
磁盘处于活动时间的百分比,即磁盘利用率,磁盘在数据传输和处理命令(如寻道)处于活动状态。磁盘利用率与资源争用程度成正比,与性能成反比。也就是说磁盘利用率越高,资源争用就越严重,性能也就越差,响应时间就越长。一般来说,如果磁盘利用率超过 70%,应用进程将花费较长的时间等待 I/O 完成,因为绝大多数进程在等待过程中将被阻塞或休眠。
指标 5:服务时间(Service Time)
指磁盘读或写操作执行的时间,包括寻道,旋转时延,和数据传输等时间。其大小一般和磁盘性能有关,CPU/ 内存的负荷也会对其有影响,请求过多也会间接导致服务时间的增加。如果该值持续超过 20ms,一般可考虑会对上层应用产生影响。
指标 6:I/O 等待队列长度(Queue Length)
指待处理的 I/O 请求的数目,如果
相关文档:
1,显著影响系统性能的4种资源
(1),CPU时间
(2),内存
(3),硬盘I/O
(4),网络I/O
2,分析CPU使用情况
使用vmstat采集CPU的性能瓶颈
[root@local]# vmstat 2
procs -----------memory---------- ---swap-- -----io-- ......
linux串口编程(要点总结) 收藏
串口编程
查询硬件的方式:查询方式、中断方式、DMA方式。串口很多是使用中断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来讲对CPU比较有效。
UART的操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数据发送;数据接受;产生中断;产生波特率;Loopback模式;红外模式;自动流控模式;
&n ......
/bin 存放最常用的命令,此目录下的命令所有用户都有执行的权限
/boot Linux系统引导目录,此目录保存系统启动时的内核文件和内核映像文件及启动时所需的其它文件
/dev 设备文件,保存所有的硬件设备文件,如硬盘设备文件,软驱、光驱设备文件等等
/et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