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孩子身边有人自杀,家长可以做点什么?
今天一个学习过心理学的朋友在网上和我交流,说她的儿子最近说话有些混乱了,原因是儿子在八月份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同学的葬礼,这个同学是自杀身亡的。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因为她当时不想强化孩子的负性情绪,所以没有问也没有听孩子说话,我听了很生气,问她:“你心理学白学了啊?怎么可以不听儿子说话呢?怎么可以对这事不关注呢?”
生气归生气,还是需要给她一些支持的,否则她的儿子可就麻烦了。
因此,我想到了最近正是学生们的期末考试,不知道各位家长们在听到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会怎样?家长们可曾想过带给孩子的巨大压力?当你们的孩子身边有人自杀时,你们会怎样做?
在这里,我想给家长们几个建议:
1、关注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这个关注就是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思想、言语、行动,在孩子情绪不好时呆在孩子身边,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在你身边,随时等待你需要时出现。”在这个时候不要刨根问底,不要训斥孩子,更不要说一些极端的话语。
2、评估孩子与自杀同学的关系程度。如果是好朋友,可能影响会比较大,需要及时带孩子找心理咨询师做专业的评估,预防出现不良影响。
3、给孩子一双耳朵。始终做孩子的听众,听孩子说内心的感受,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和观点,不要试图用自己的观点来改变孩子,只要给孩子一个轻松的倾诉机会就可以了。
4、在孩子情绪稳定时和孩子讨论有关生命的话题,引导孩子思考:生命是宝贵的。没有任何事情和任何人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5、鼓励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避免产生孤独感,被遗弃感。
6、经常保持和学校老师的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
总之,当孩子身边发生自杀事件时,孩子们首先是被吓坏了,感到紧张、恐惧、担忧;当孩子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会很愤怒,如果是因为家长的因素,孩子就会因此憎恨父母,和父母对着干,如果是学校的因素,学生就会对学校充满仇恨,如果是其他因素,同样会表现出不满、怨恨甚至报复。因为出于应激事件时,人们的理性会受到影响,很可能出现非理性行为。所以,当...
▼ "当你的孩子身边有人自杀,家长可以做点什么?" 的相关文章:
病人在医院自杀,谁之过?
在3月11日上午10时左右,一患者在我院内科住院3天后跳楼自杀。患者系70余岁男性,患“肺心病”长久不愈,经济困难,子女不孝,唯有年迈妻子相伴,多次向他人流露干脆死了算的念头,当天趁其老伴上卫生间,无人看管之际,自行拔除手上输液器,纵身从病房阳台跃下……就在患者自杀后不久,自称其子女的家属成批来院闹个不停……死者家属认为,病房阳台没有防护措施,病人死在医院内,就是医院的责任,索赔20万。医院认为,在患者住院期间,医生护士没有违反诊疗护理常规,患者在住院期间也从未向医生护士透露过有自杀的念头,并无异常的行为举止,我们只是在事后向死者病友和一些家属了解到其平时就有自杀的念头,医院不存在过错,拒...
自杀背后的社会问题(下)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db6f17774ad3337d
自杀背后的社会问题(下)/ CoChina
2010-07-09 23:50 |
此文是Co-China论坛主办的第11场活动“突发事件报道工作坊”第三部分的文字稿,此文版权归Co- China论坛所有,个人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和 Co-China论坛活动文字稿,媒体转载请发电邮至:co.china.online.email@gmail.com
第三节:自杀背后的社会问题(下)
...
【案例分析】男孩服“异维A酸胶丸”治青春痘 容貌性格大变终自杀
男孩服“异维A酸胶丸”治青春痘 容貌性格大变终自杀 中国新闻网 2010-07-15 12:37:28一种药物 在美国标注引发“抑郁、幻听、自杀”,而国内的说明书仅有“精神症状、抑郁”
一个男孩 长期服用这种药治疗“青春痘”,容貌大变、性格大变,最终自杀;父母状告药厂,获赔55000多元
23岁的骁骁(家人对其昵称)家境优越,大学毕业后进入(江苏)宿迁一家医院,成了一名令人羡慕的医生。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男孩却在一个夜晚从高楼上纵身跳下,不治身亡!
悲痛欲绝的骁骁家人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种治疗“青春痘”的药。通过大量的调查,并经过美国朋友的帮忙,终于发现了儿子自杀的秘...
《复旦32岁女教师患乳腺癌》有感于“三十岁现象”的蔓延
近期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复旦三十二岁女教师患乳腺癌,感叹“买房买车买不到健康”!唏嘘不已。何以在现代社会下,优秀的青年人总是“前仆后继”地付出巨大的身体代价。早在七八年前,我们就在深圳发现三十岁上下优秀的年青女性,突兀地表现出了一个乳腺癌高发年龄段。当时我的博士生曹某就咨询我,为何会如此?我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做了个解读:这些女孩往往都是内地最优秀的大学生,要强、能力也强,不服输,抗压能力亦不错,一心争强好胜!大学毕业后就在深圳闯荡。经过五六年、七八年拼搏,或许获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却付出了一些代价。何也?因为在深圳这样的“爱拼才能赢”的文化氛围重压下,这些很优秀的女性,一方面争强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