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疗的适应证

一、古代灸法治疗的病证
   
    《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一方面表明灸法有特殊疗效,针刺灸法各有所长,灸法有自已的适应范围;另一方面,灸法还可补针药之不足,凡针药无效时,改用灸法往往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古人对灸法适应病证的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灸法不仅能治疗体表的病证,也可治疗脏腑的病证;既可治疗多种慢性病证,又能救治一些急重危症;主要用于各种虚寒证的治疗,也可治疗某些实热证。其应用范围,涉及临床各科,大致包括外感表证、咳嗽痰喘、咯血衄血、脾胃虚证、气滞积聚、风寒湿痹。上盛下虚、厥逆脱证、妇儿诸疾、顽癣疮疡、瘰疬肿毒等。对此,历代医著多有载述。如《黄帝内经》提到灸治癫狂、痈疽,《诸病源候论》也有灸治中风及各类心痛急症的记载。《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尤倡灸疗治疗急难诸症。《太平圣惠方》最早记载灸治小儿急症,达47种之多。《备急灸法》详述了22种急症的灸治方法,为灸治急症的专书。《针灸资生经》创天灸截疟。《外科正宗》力倡灸治疡科急症。《神灸经纶》对伤寒发热、白虎历节风、癫狂、中暑、肠痈、乳痈。青盲、喉痹等诸多病证均施以灸法。
   
    值得一书的是,古人在灸疗保健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保健灸在唐代开始得到重视,当时主要从防病角度出发。如《千金翼方》云:“一切病皆灸三里三壮。”而《外台秘要》进一步指出:“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足三里,令人气上眼暗。”这里实际上已涉及到灸疗的健身强体作用了。到宋代灸疗保健作用已被充分认识,如《针灸资生经》提及:“气海者,元气之海也,人以元气为本,元气不伤,虽疾不害,一伤元气,无疾而死矣。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若必待疾作而后灸,恐失之晚也。”除气海穴外,不少医著还总结了其他的一些穴位。如《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张杲的《医说》强调“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释为化脓灸后,灸疮未愈之前即为不干。意指反复灸足三里,可起到保健作用。《扁鹊心书》还提到了保健灸的某些操作之法,如“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该书也载述了一些实例:“王超者……年至九十神彩腴润……每夏秋之交...

▼ "灸疗的适应证" 的相关文章:

灸法的古今适用症

[导语]灸法适用于很多疾病的治疗,在此详述灸法的古今适用症,在这些适用症中灸法的养生保健功能尤为突出。
一、古代灸法治疗的病证
《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表明灸法可补针药之不足,凡针药无效时,改用灸法往往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古人对灸法适应病证的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灸法不仅能治疗体表的病证,也可治疗脏腑的病证;既可治疗多种慢性病证,又能救治一些急重危症;主要用于各种虚寒证的治疗,也可治疗某些实热证。其应用范围,涉及临床各科,大致包括外感表证、咳嗽痰喘、咯血衄血、脾胃虚证、气滞积聚、风寒湿痹。上盛下虚、厥逆脱证、妇儿诸疾、顽癣疮疡、瘰疬肿毒等。对此,历代医著多有载述。...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


人参: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黄芪: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白术: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茯苓:茯苓味淡,渗温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甘草: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当归: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白芍: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赤芍: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生地(附:鲜生地):生地微寒,能消温热,骨蒸烦劳,养阴凉血。
熟地: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麦门冬:麦门甘寒 ,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天门冬: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黄...

中药药性歌诀

中药药性歌诀
1.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容养卫。 2.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 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7.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8. 赤芍酸寒,能泻能补,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9. 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10.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添精,乌须黑发。
11.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2.天门甘寒,能治...

中药药性歌诀

中药药性歌诀
1.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容养卫。 2.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 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7.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8. 赤芍酸寒,能泻能补,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9. 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10.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添精,乌须黑发。
11.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2.天门甘寒...

眼科常用中药(四)

睛彩行动
        眼科常用中药(四)        
六、温里药
凡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温里药性味辛热,具有温里祛寒及益火助阳等作用。眼科里寒证包括两方面:一为寒邪中目所引起的目珠疼痛,白睛血丝淡红,泪涌如水,畏光无眵等;一为心肾阳衰阴寒内生所致的视物昏花、冷泪长流、风轮起翳、翳膜灰白、眼珠胀痛、瞳散神昏、干呕吐涎等。
使用温里药,可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如兼有表证,应配合解表药;寒凝气滞者,配以理气药;寒湿阻滞者,配以健脾化湿药;脾肾阳虚者,配以温补脾肾药。
本类药物性味辛温暴烈,易于伤津耗液。凡属热证及阴虚证应忌用或慎用。
    
83....
E健网知识分享 © 201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