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health
我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健康知识

如何用中医药方治疗“肝火”?



肝火旺盛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因火热之邪内侵,或他脏火热累及于肝,以致肝经气火上逆所致.
肝胆旺盛会有头晕胀痛,面红耳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鸣如潮,甚或突发耳聋,失眠,噩梦,或胁肋灼痛,吐血,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急躁易怒、容易生气啊以上就是肝胆旺盛的症状
 
肝火临床上辨证论治可分为实火、虚火、郁火三种。 2.1 病因 有怒气伤肝,肾水不足,气郁化火之分。 2.1.1 恼怒伤肝肝火上逆(实火)恼怒系精神上受到极度刺激,致伤肝、肝火被迫而起,火性上炎,故多上逆,平素肝旺的人往往有头晕胀痛的症状。 2.1.2 肾水不足(虚火) 水不涵木,致相火妄动,肝为肾之子,如肾水亏不能涵木,木少滋养则肝阳偏盛,虚火上扰。 2.1.3 肝气郁结,久而化火(郁火)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如肝气郁结不散,久而发展化火,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亦即木能生火之义。 2.2 辨证 2.2.1 实火 主证:头痛眩晕,目赤面红,口咽干燥,性情暴躁,溲赤而短,大便秘结,脉弦数有力,舌苔黄,舌质红。2.2.2 虚火 主证:颧红骨...

“如何用中医药方治疗“肝火”?” 的相关文章

谈谈中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要具体哦?



前,在中医内部,在医学界里,在全国人民中,对于中医的当前境遇,是何去何从呢?由于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莫说中医,西医也到了着襟见肘的时侯。于是,对待中医,各种论调,甚嚣尘上。其一,是中医的灭亡论。有人曾在网上发贴:中医,要不了十年,就会灭亡;这是一种悲观的论调。其二,是抱守残缺论。中医是正确的,抱着一堆故纸,死不放手;这是固步自封的论调。其三,是西医同化论。中医只能给西医当当配角,在西医的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偏安一偶,这是无所作为的论调。其四,是中西结合论。中医必须与西医结合,“再见”“goodbay”两者之间,谁对谁错,争论...

广收止咳药方,中医,高分



一般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由于感受外邪引起的咳嗽,称外感咳嗽;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咳嗽,称为内伤咳嗽。现在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病以咳嗽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本证辩证施治。[病因病理]

(1)外邪侵袭,肺卫受感,则肺气不得宣发而引起咳嗽,其中与风寒燥热关系最为密切。(2)脏腑功能失调,肺脏虚弱,脾失健运,肝火犯肺,均能使肺失清肃而发生咳嗽。[辨证要点](1)辩外感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一般起病较急,病程短,初起常伴有寒热、头痛等表证,实证居多,内伤...

甲减中医能治疗吗



中医对甲状腺功能低下而表现功能障碍者,可采取温肾健脾,调查气血方剂予以治疗,可用熟附块10克(先煎)、肉桂1.5克(后入)、黄芪12克、党参10克、鹿角粉3克、熟地12克、当归10克、萸肉12克、山药12克、怀牛膝10克、菟丝子12克(或仙灵脾15克、青陈皮10克、枸杞子10克)。以上方剂可根据病情辨症加减。一、宜温补,忌寒凉   中医认为,各种食物有寒凉温热之性,如众所周知的多吃辛辣容易上火,多吃冷饮就容易伤胃。中医认为阳气有温煦机体、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阳虚则寒。甲减患者怕冷、喜热、乏力,多属中医的阳虚,适宜进食温补。...

中医好还是西医好



简单点说
西医有三素一刀,抗生素、激素、维生素、手术刀。
抗生素是现代人口长命的根本,人口平均年龄的增长主要依赖抗生素的发展,青霉素的使用也大大降低了战死人数,但抗生素的发展也引发了微生物的变异加速,或者说是进化加速,包括病毒在内的多种微生物现在依然没有有效治疗手段,依然依靠人体自身抗体。
激素是西医的另一把尖刀,在治疗人体免疫疾病和炎症等方面效果突出,保证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强大的副作用让任何一个有良心的合格医生都望而却步。不过确实是好东西,作用迅速,实在。
维生素是纤维的分解成分,为人体所不能生产,主要靠肠道细菌分解纤...

中医能不能治输卵管通而不畅



积极的治疗是很有必要的,活血化瘀,中药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使阴道具有天然的防御功能,自然抵御外来感染,内外同时起效,缩短用药周期,使患者早日康复。避免再度感染,从而做到彻底根治输卵管堵塞。"【御;阴;宝】是专业的抗菌剂,并在纳米银的作用下,抗菌性能更强,可以直接将感染的病原菌定向杀灭。GKG。。。 http://www.yybmxx.com。。。KLJ
 
 
 
 
慢性输卵管炎如果没有得到好的治疗,时间长了就会造成管壁增厚变硬,管体增粗,造成输卵管堵塞,甚至渗出组...
© 2011 ej38.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09004571号 | 网站地图 | 返回主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