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health
我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健康知识

中医如何解释忧郁症的机制?



抑郁症是常见的情感性障碍,以持续的心境低落,快感缺乏为特征,常伴有睡眠异常、食欲减退、性欲减退等躯体症状,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加,本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利用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有疗效好,副作用少,易于被患者接受等优点,因此普遍受到关注。
中医中药
《内经》对精神病病因病机的重要诊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强调了癫狂病是由热过亢而起。汉代张仲景则在{伤寒论》中描述了“妇人伤寒发热、经水迟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人血室,小柴胡汤主之”。阐明了气血失和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并对蓄血证热结膀胱及瘀热在里等用桃核承气汤,抵挡汤治疗,成为活血破瘀法治疗精神障碍的第一人。清代名医王清任则更进一步提出了气血凝滞说:“癫狂一症,哭笑不休,詈骂歌唱,不避亲疏,许多恶态,及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做梦一样。”并创造了“癫狂梦醒汤”治疗癫狂病。中医药治疗精神疾病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筛选出了很多效果很好的单方、验方。中医治疗精神病的中药方药类很多。中药是一种治病的物质,而对药物...

“中医如何解释忧郁症的机制?” 的相关文章

感冒症状怎么治中医



 感冒症状怎么治中医 感冒是四季常见的外感病,尤以冬春两季多见。许多家庭都备有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有的人患感冒后吃了不少药,但病症并没减轻。关键在于没有辨证用药。  中医认为感冒一般可分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两大类。这两种感冒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原则及用药差别很大。  症状可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  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  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

中医说的 水饮 是 什么??



中医名词:水饮 水饮是指脏腑病理变化过程中的渗出液。水和饮的区别是,稀而清者为“水”,稀而粘者为“饮”,名实异同,故常水饮并称。(类似渗出液与渗透液之分)。参阅“饮症”\'

饮症 你自己可以去百度搜索
下面是一种介绍 太长了我都没仔细看 供你做参考!!!!!!!!!!!!!!!


饮症
大意 太阴所致为积饮。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肺。(内经) 内因 水者。阴物也。积水不散。留而为饮。有愤郁而停者。有困乏而停者。有思虑而停者。有痛饮而停者。有因热而伤冷者。(子和)揆...

甲流如何用中医进行辩治疗



四中医辩症治疗.  1,风热犯卫  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  舌脉:舌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基本方药:银花15g 连翘15g 桑叶10g 杭菊花10g  桔梗10g 牛蒡子15 g 竹叶6 g 芦根30 g  薄荷3 g 生甘草3 g  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至2付.  加减:苔厚腻加广藿香,佩兰;  咳嗽重加杏仁,枇杷叶;  腹泻加川黄连,广木香.  常用中成药:疏风清热,辛凉解表类中成药如疏风解毒胶囊,香菊胶囊,银翘解毒类,桑菊感冒类,双黄连类制剂;藿香正气,...

夏季中医怎么防中署



1、尽量穿着白色、浅色或素色衣服。 2、出门要带太阳伞、戴帽子。 3、多喝水、多吃水果 不要去人多拥挤的地方,避免在10:00-15:00之间外出. 吃些藿香正气丸(水),防止中暑 正常人体温能恒定在37。C左右,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产热与散热取得平衡的结果,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散热主要靠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人体的散热还可通过循环血流,将深部组织的热量带至上下组织,通过扩张的皮肤血管散热,因此经过皮肤血管的血流越多,散热就越多。如果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体内有过量热蓄积,即产生高热中暑...

中医可不可以治输卵管迂曲



输卵管其实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的,主要的症状是小腹有坠胀的感觉,腰酸背痛,如果是急性期的话就会出现高烧、畏寒、全身菌毒血症;至于慢性期的话就会出现全身不适、月经不调等症状,那么急慢性输卵管还会对身体产生什么危害呢? 危害一:输卵管会导致女性宫外孕或不孕 当输卵管有炎症时,就会引起输卵管管腔粘连,那么引起宫外孕就是在粘连的那部分导致的,如果是全部都粘连了,那出现的后果就是会导致不孕。当然,凡事没有绝对的,目前还不能很科学的验证此病会不会影响生育,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千万不要放弃,一定要配合医生坚持治疗,同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 2011 ej38.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09004571号 | 网站地图 | 返回主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