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health
我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健康知识

人为什么会得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称为胃下垂。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驰,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驰等因素,加上体形或体质等因素,使胃呈极底低张的鱼构状,即为胃下垂所见的无张力型胃。



【诊断】




1、消瘦、乏力、胃部胀闷不舒,食手更甚,腹部似有物下坠,平卧时减轻,腹痛无周期性及节律性,常有呕吐、嗳气,饱餐后脐下部可见隆起,而在上腹部反而凹陷。上腹部可扪及强烈的主动脉搏动。

2、超声波检查:饮水使胃腔充盈后,超声波测出胃下缘下移入盆腔。

3、X线钡餐检查:为胃下垂最可靠诊断方法。胃下垂程度以胃小弯切迹低于骼峭连线水平1~5厘米为轻度,6-10厘米为中度,11厘米以上为重度。


【治疗措施】




西医治疗

上腹不适、隐痛、消化不良等可参照慢性胃炎治疗。

腹胀、胃排空缓慢者,可供给吗丁啉19mg,每日3次,或胃复安5-10mg,每天3次。

试用ATP治疗,每日早、午餐前半小时肌注,每次20mg,每日2次,25日为1疗程,间隔5天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必要时放置胃托。

中医治疗

耳针:选用毫针...

“人为什么会得胃下垂?” 的相关文章

???

??

????????????????????????????????????



?????????????????????????????????????????????



?????????????????????

???????X-?????????????????????1-5??6-10??11???



?????????????????????????????????????????

?

1??????
2??????????4-6??
3?????????????
?


????????????



???????????????...

怎么治疗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人在站立时,胃的位置偏低,胃的下缘垂坠于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约在肚脐水平线上)以下。
胃下垂多见子体型瘦长、体质虚弱、腹壁松驰、腹肌薄弱者。产生的原由,主要是由于悬吊、固定胃位置的肌肉和韧带松驰无力以及腹部压力下降,使胃整个位置降低、胃蠕动减弱。妇女产后,腹压突然下降,或瘦长体型、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卧床少动的人,容易患此病。
轻度胃下垂患者一般无不适感觉,下垂明显者常见腹都不适、饱胀重坠感,每于餐后、站立或劳累后症状加重,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嗳气、消化不良、便秘等现象。胃下垂严重时,可同时伴有肝、肾、结肠等内脏下垂的现象。
诊断胃下垂最好的...

胃下垂是怎么引起的?

运动锻炼治疗胃下垂

对于体形消瘦者的胃下垂治疗,运动锻炼是最好的方法。经常锻炼身体可使肌肉,尤其是腹部肌肉保持一定的张力,对于胃下垂的恢复是非常有益的,但注意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如跳高、跑步等。最适宜胃下垂治疗的运动项目是柔软体操、单杠、双杠、游泳等,这些运动有利于腹壁肌肉力量的增加和胃肠肌肉的紧张度加强,病人可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适当选择。在锻炼的过程中,应逐渐增加运动量,由少到多,长期坚持,持之以恒。
在运动锻炼的同时应加强饮食营养。因为胃下垂的人大多食量较小,所以选择的食物应富有营养,容易消化而体积又小。食物搭配上应注意动物蛋白和脂肪酌量多一些,蔬菜和米面类食物少一些,并可采用少吃...

胃下垂怎么治疗

中气下陷,喝补中益气汤即可痊愈,忌萝卜,茶叶。
西医治疗  上腹不适、隐痛、消化不良等可参照慢性胃炎治疗。   腹胀、胃排空缓慢者,可供给吗丁啉19mg,每日3次,或胃复安5-10mg,每天3次。 合并便秘者首选莫沙必利片,每次1片,每天3次。  试用ATP治疗,每日早、午餐前半小时肌注,每次20mg,每日2次,25日为1疗程,间隔5天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必要时放置胃托。    中医治疗  耳针:选用毫针柄,在耳壳“胃肠区”按压,寻找敏感点,在此点上加压2-3分钟,每日1次。   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胃俞等穴施灸。  气功:卧位呼吸法:患者取仰卧位,臀部适当垫高或将床脚垫高5厘米...

什么原因会导致胃下垂?

胃下垂系一种胃位置异常所致的病症。以腹胀(食后加重、平卧减轻)、恶心、嗳气及胃痛(无周期性、节律性、疼痛性质与程度变化很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导致的原因与先天性无力型体质或后天腹壁松弛、腹压降低等因素有关。以30~50岁患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驰,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驰等因素,加上体形或体质等因素,使胃呈极底低张的鱼构状,即为胃下垂所见的无张力型胃。现代最早明确提出以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是承淡安所撰之《中国针灸学》(1955年),提倡用温针或温针加灸治疗,取胸背部腧穴并要求持续久治。临床报道,则直到60年代才陆续出现。强调针刺手法或配合中药...
© 2011 ej38.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09004571号 | 网站地图 | 返回主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