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医,谈论下中医古籍常见典故!
典故——典制和掌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专》:“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医学典故常常困扰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医书常有典故命名者,现将常见的典故收录如下: 杏林:为医学或医术的誉称。《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 橘井:以喻良药之典。《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以此命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 青囊:为古代医家的书囊,喻指医书。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后遂将青囊喻医书。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
“小中医,谈论下中医古籍常见典故!” 的相关文章
中医的角度解释发烧,怎么治疗发烧。
中医讲发热一般指内伤发热 也分低热和高热 (高热) 例一王XX,男,11岁。高热持续一月余,最高体温达42℃,经各种抗菌素、退热药治疗未见效果。症见每日午一55一后两度热势上升,至次早则稍降,虽然体温在40℃以上,而患者自觉并不发热,其脉弦涩,其舌色暗,面无热色,右胁下痛不移,口不渴,大便自调,小便亦利。观其体温虽高而自觉反不热,是无表热可知;口不渴便亦不结,是无里热又可知。脉弦涩,胁痛不移而舌质黯,是血瘀发热,已可征信,建议用活血化瘀之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尾、赤芍、川穹、西红花、炒枳壳、柴胡、制没药各4.5克净桃...
中医治疗颈椎病??
中医治疗颈椎病无非就是使用一些中草药熬制药水,这些中医开的药方虽说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但是针对病症,很难到达病灶,起到治疗的效果。因为颈椎是不仅仅是由于身体负荷重而导致的,也跟平时的饮食,身体的体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中医治疗颈椎病只起到了调理身子内分泌的作用,而药效无法到达骨质所需的元素。所以现在很多人都选择中医和外用药治疗颈椎病,而外用药的功效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治疗颈椎病疗效比较好的外用药有德国的沃卡恩聚能离子风湿骨痛贴,目前在临床上,沃卡恩聚能离子风湿骨痛贴治疗颈椎病的有效率为9...
中医拔罐的原理是什么?
月猫为您解答^_^ :
拔罐法的作用机理 1. 负压作用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通过检查,也观察到: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家溶血现象。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 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 2. 温热作用 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
中医上有吃什么补什么这一说法么?
“吃啥补啥”是民间流传下来的饮食“格言”。然而这样的说法科学吗?为此,笔者走访了中医和营养学专家,为大家作出科学的解读和建议。 随意套用“以形补形”可能影响健康 专家表示,“以形补形”的核心思想就是用动物的五脏六腑来治疗人体相应器官的疾病。这种以动物脏器来调补身体的方法,来源于中医治疗学中的食疗法。 食疗法在商朝的《汤神论》中已有记载,《神农本草经》更是对其功效及应用进行了详述。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发现动物内脏和人类内脏无论在组织、形态还是功能方面都十分相似,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提出了“以脏治脏”和“以脏补脏”,这就...
求中医方剂的口诀,越多越好,要好背的。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苓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加味香苏散 加味香苏陈皮草,荆防艽蔓川芎姜,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小青龙汤: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辛凉解表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