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health
我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健康知识

谁知道治哮喘病的方法呀




1.急性发作期内治法 (1)成药自疗法: ①茶碱缓释片,每12小时1片,每日2次。 ②小青龙冲剂,每次1-2包,每日3次。用于寒性哮喘。 ③哮喘冲剂,每次1袋,每日2次。用于热性哮喘。 (2)验方自疗法 ①川椒目研粉,每次3克,每日2次。 ②洋金花或叶加少量薄荷叶制成卷烟,点燃吸入。 ③移山人参10克,蛤蚧1对(去头足),煎汤服。缓解期可将两药研粉吞服,每次 3克,每日2-3次。 2.急性发作期外治法 (1)代炙膏或麝香虎骨膏贴天突、肺俞、定喘三穴。 天突穴:在胸骨上端凹陷中。肺俞穴:在第3胸椎下旁开1.5寸处。定喘穴 在第7颈椎下旁开1.5寸处。 (2)生半夏、生南星、白芥子各30克共研成粉。取少量加姜汁拌成糊敷于肺俞 穴、涌泉穴,每日2-3次。 涌泉穴:前脚掌凹陷中。 3.缓解期内治法 ①至灵胶囊,每次2-4粒,每日3次。 ②补肾防喘片,每次4-6片,每日3次。 ③珠贝定喘片,每次2-4片,每日3次。 (2)验方自疗法 ①乌贼骨研粉,每次10-15克,每日3次,红糖水送服。 ②丝瓜叶研粉,每次30-60克,加...

“谁知道治哮喘病的方法呀” 的相关文章

运动员爱得什么样的哮喘啊?



这个病与职业没有多大关系,主要是跟患者的体质有关系的。中医认为哮喘的病因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宿痰内伏于患者肺内,再由外邪入侵、饮食失调、冷暖不当或情志不畅等外因而诱发。所以提高机体免疫至关重要,平日生活多参加户外活动,有条件的话,哮喘患者可以选择游泳项目,对病情的恢复有不小的帮助。病情稳定期可以采用基因疫苗穴位介入治疗,综合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治疗的,不单纯是去除表面症状,还要从内因上综合调理脏腑来治疗.
 
 



哮...

想问个专业点的医生,我是不是生病了```最近老呼吸困难,,



主要是你气血虚、气血不足引起的血液的新陈代谢减缓,低气温使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减弱血液循环不畅!一是体内少了某种维生素(一般是B族维生素B2),另外一种是因过于疲劳或体内毒素过多引起的上火现象可能受冷了·或是你是体虚上火,缺少运动,睡眠质量不好!肝火太旺!或你可能心情过于抑郁,烟酒过度,上网时间过长,压力过大和体力下降,加上当温度跟湿度发生较大变化时,人的体力就会下降,抵抗力量就会下降,,最常见就是感冒,咳嗽,口干,鼻塞,味苦,咽喉痛发热,微感风寒,躯体酸痛,头痛等一系列呼吸系统感染的症状,这是由于心肺功能受抑制,机体可...

北京五二四二部队医院



你好,这是冒牌货!没有这个单位!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久治不愈反复无常!此病属风热犯肺、肾亏阴虚久病淤积在身而形成慢性症状。治疗重点:疏散风热、润肺止喘、滋补肾阴、扶正驱邪!药物使用:桑菊饮加参脉加减:形成我《神医华佗》自我发明的最新秘方《神威咳喘灵》主方由:菊花、桑叶、桔梗、浙北、虫草、人参、麦冬、首乌、老君扇、铁线莲、等等15味药物组成!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百发百中、用药立马见效!4——6个疗程永远不会复发!
支气管炎症状:咳嗽、咳痰、气急傍喘息、痰多释白、无力等等!
支气管哮喘症状:呼吸急促、气促息...

支气管哮喘有哪些临床表现?



患者常在发作前有胸闷、气憋、干咳,往往还伴有鼻痒、眼痒、喷嚏、流涕。喘息发作前10多分钟感胸闷加重,有紧缩、窒息感,然后出现呼气延长伴有哮鸣音。患者常不能平卧,被迫坐起,头向前倾,双肩耸起,大汗淋漓,这样喘息经过十几分钟或数小时后而逐渐缓解,一般在喘息结束之前多咯出大量白色粘液性痰,气道内顿感通畅舒适;严重者因发作持续不能缓解而出现头痛、头昏、焦虑、神志恍惚、嗜睡、昏迷。哮喘持续发作超过24小时者称为哮喘持续状态。 哮喘急性发作可使病人在夜间睡眠时突然惊醒。慢性哮喘发作程度不如上述重,而持续时间较长,且间歇期短。平时...

老年人支气管哮喘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支气管哮喘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WHO推荐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①教育患者积极配合,参与哮喘的治疗;②应用肺功能等指标,客观的评估病情严重程度;③控制环境,避免接触各种哮喘诱因;④为慢性哮喘患者制定长期治疗方案;⑤制定哮喘急性发作期治疗方案;⑥定期随访。
1.教育患者: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病,病程中绝大部分时间是患者在家中自我治疗的。病人或家属对哮喘病的认识及处理方法对本病的疗效及预后至关重要。哮喘病人的教育内容包括:何谓哮喘;哮喘的常见诱因以及预防;哮喘严重度的判断;哮喘病的自我治疗方法;平喘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心理治疗...
© 2011 ej38.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09004571号 | 网站地图 | 返回主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