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释人体血液
血是人体精微的营养物质——这是中医对“血”的定性。
从中医角度讲,湿气侵袭到上焦,就会出现有痰难咳或早起痰多的情况。湿属阴,热属阳,阴阳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寒热并存,就会出现湿热体质。湿热天气,这类人还会出现浑身黏糊糊的感觉。”武月萍博士说,长期遭受湿热侵袭,体湿的人就会出现倦怠、不想动弹、脸上出油多、头发容易脏、舌苔腻等症状。还有不少人早上起来后口臭,不想吃饭或者吃饭后觉得胃胀,大便稀、黏,排起来费劲等症状。
湿热体质,除通过饮食调理外,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适度饮水,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应早睡早起,室内经常通风换气,能不用空调尽量不用,养成按时大便的习惯。早起出来活动到出汗为止,出汗可帮助排湿,但也不要大汗淋漓以免伤气。 体内湿热,如果只表现为轻微的症状时,通过以上调理就会有所好转,如果症状严重通过调理效果不好的,最好找中医辨证施治后再调理。 传统医学认为,夏秋之交热而多雨,湿气较重。湿邪过盛可致病。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
“中医解释人体血液” 的相关文章
急!!!!关于中医的问题。。。
气机的种类:阴阳顺逆。
·经络的行走:十二经脉运行的方向,总的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部经手臂内侧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经手臂外侧上头面,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经腿内侧到腑胸,交手三阴经。故总结十二经脉的行走方向和相互交接的规律是: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阳,从足走腑(胸)。 十二经脉循行的次序是,开始于手太阴肺经,终于足厥阴肝经,又由肝经上注于肺经,循环不止,周流全身,首尾相贯,如环无端。正如《素问.举通论》所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使机体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以维持各...
中医推拿方法有哪些
推拿手法,是操作者用手或肢体其他部分刺激治疗部位和活动患者肢体的规范化技巧动作。手法有百种之多。但是常用基本手法大致可分为按压类、摆动类、摩擦类、捏拿类、捶振类和活动关节类等六大类。 一、按压类手法:按压类手法是以按压的方式作用于机体的一类手法。根据治...
甲减中医能治疗吗
中医对甲状腺功能低下而表现功能障碍者,可采取温肾健脾,调查气血方剂予以治疗,可用熟附块10克(先煎)、肉桂1.5克(后入)、黄芪12克、党参10克、鹿角粉3克、熟地12克、当归10克、萸肉12克、山药12克、怀牛膝10克、菟丝子12克(或仙灵脾15克、青陈皮10克、枸杞子10克)。以上方剂可根据病情辨症加减。一、宜温补,忌寒凉 中医认为,各种食物有寒凉温热之性,如众所周知的多吃辛辣容易上火,多吃冷饮就容易伤胃。中医认为阳气有温煦机体、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阳虚则寒。甲减患者怕冷、喜热、乏力,多属中医的阳虚,适宜进食温补。...
秋季,有什么中医养生法适合白领呢?谢谢!
燥是秋季的主气:秋季燥邪易伤人,除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外,对于确有阴伤之象,体现为口燥咽干、干咳嗽痰少的人,可适当服用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四川的贝母等,对于缓解秋燥有良效 我国自古以来传播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摄生之道但对“秋冻”要有不错的理解,科学贯通其中真髓 1、合理膳食,以防燥护阴、滋阳润肺为准则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干燥,秋燥之气易伤肺。因此,秋季饮食宜清淡,少食煎炒之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蔬菜宜选用大白菜、菠菜、冬瓜、黄瓜...
中医如何治疗消渴证(糖尿病)
关于糖尿病的辨证分型,各医家意见不一。在60年代以前大多以上、中、下三消分治,60年代以后分型日趋增多,有以肺、胃、肾分治;有以气、血、津液辨证;也有以瘀血、肝气来辨治。现结合古今多数医家的经验,归纳为下列六型: 1、燥热炽盛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