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health
我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健康知识

夏季有哪些养生食谱。。



教你夏季生活十大养生诀窍(美食天地)
简要内容: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往往使人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胸闷、头昏、食欲不振、身体消瘦。此时,吃点苦味蔬菜大有裨益。中医学认为,夏季人之所以不爽缘于夏令暑盛湿重,既伤肾气又困脾胃。

夏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十分旺盛。人们很容易受到夏季炎热气温的影响,身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会发生变化。那么,在这个炎热的夏天里,我们应该怎样调整好自己的身体状态呢?生活家小编特别为您准备了最适合夏季的保健养生知识,帮您健康快乐的度过这个夏天。
1、最佳调味品——食醋
酷夏热出汗多,多吃点醋,能提高胃酸浓度,帮助消化和吸收,促进食欲。醋还有很强的抑制细菌能力,短时间内即可杀死化脓性葡萄球菌等。对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有预防作用。夏天人易疲劳、困倦不适等,多吃点醋,很快会解除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
2、最佳蔬菜——苦味菜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往往使人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胸闷、头昏、食欲不振、身体消瘦。此时,吃点苦味蔬菜大有裨益。中医学认为,夏季人之所以不爽缘于夏令暑盛湿重,既伤肾...

“夏季有哪些养生食谱。。” 的相关文章

秋季有哪些养生食品



秋季的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所以秋季养生保健必须遵循“养收”的原则,其中饮食保健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要内容,以清润甘酸为大法,寒凉调配为主要。 营养原则 秋季三个月的饮食总原则:宜少食辛味,多食酸味,即减少食用辛辣口味的食物,如:葱、姜、蒜、韭菜;多食用口味酸涩的水果、蔬菜。秋季的养生准则与春夏两季截然不同,是以养人体阴气为本。饮食以滋阴润肺,回收阳气为主,即平稳地完成夏冬两季热、冷的交替。多食性温之食,少食寒凉之物,以巩固摄人体内的正气。由于天气干燥、凉爽变化不同,饮食原则可...

冬天喝什么汤最养生?怎没做?



气虚体质 :特征为易乏力,疲倦气短,面色偏黄、偏白,唇色淡白,毛发不华,自汗多,易感冒。食补建议——人参莲肉汤:将白人参10克、莲子10枚(去心)放在碗内,加水适量发泡后,加冰糖30克,置蒸锅内隔水蒸炖1小时。喝汤,吃莲肉。人参可使用两次,次日再加莲子、冰糖和水适量,如前法蒸炖和服用,可连同人参一起吃。 阳虚体质: 以形体肥胖、畏寒怕冷、精神萎靡、大便烂、小便多、舌胖为特征。食补建议:姜附狗肉汤——狗肉1000克,熟附子片30克,干姜30克,大蒜30克,葱白15克,菜油适量。将狗肉洗净,在热水中氽去腥味,切成块。干姜拍破。...

冬季养生食谱



冬季养生食谱一:干果银耳高粱米粥 材料:高粱米100克,银耳20克,红葡萄干50克, 核桃30克,冰糖适量,清水; 步骤: 1、银耳泡发,摘根弄成小朵,葡萄干和核桃洗净后用温水泡上; 2、高粱米洗净后,用清水泡上至少2个小时,然后放入电饭锅,加水蒸熟待用; 2、将所用材料放入砂锅,加足量的水,滚开之后转小火,煮上30分钟,放入冰糖,溶解弥合之后,即可盛碗食用了。 暖和的高粱米粥,洋溢着秋天的色彩,健脾益胃,生津止燥,加上核桃、银耳和葡萄干的滋味,具有润肺美肤的效果。应季食材最适合调理身体,另有一方,高粱米和红枣经过炒黄处理...

人身体虚弱怎么办?



给你几个建议。 1.要有充足的睡眠。成人一天6-7个小时的睡眠。 2.要有良好的心情。心情不好会降低人体的免役力,容易被细菌或者病毒侵袭。 3.要有适量的运动。运动能在很大程度地帮助我们增强体质。 4.要有合理的营养。这是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体内的营养素严重缺乏,免疫力或者体质比较差是自然的。女孩子身体内缺乏营养,同样也会造成皮肤的状况不好,所以你要一定注意营养。多听一点真正的营养课程,同时多看看洪昭光老师的关于营养的书籍,同时,多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建议你使用纽崔莱的蛋白质粉和维生素C和维生素E,包括铁片,...

冬季如何养生?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也当讲“藏”。由于人体阳气闭藏后,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就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即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产生疾病。因此,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以下几点是贯彻这一原则的要点。  精神调养:除了重视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
© 2011 ej38.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09004571号 | 网站地图 | 返回主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