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health
我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健康知识

我家孩子睡觉总是打呼噜,这是怎么回事啊???有什么办法治疗好吗???



临床表明,患有鼾症的孩子明显比同龄孩子矮小和瘦弱,同时还表现为不爱吃饭、烦躁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什么都比别人慢半拍等。儿童夜间经常打呼噜,说明他的呼吸道不通畅,结果就是睡眠质量不高。因为夜间打鼾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刺激大脑呼吸中枢,使病人从睡眠状态恢复到觉醒状态,始终没法进入深睡眠。而能够促进孩子生长发育的生长激素主要是在夜间深睡眠状态下分泌的,夜间打鼾会直接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下降。   患有鼾症的还有一些特别胖的孩子。这主要是因为晚上打鼾导致睡眠不深,结果白天精神不佳,不思活动,再加上现在的孩子营养普遍过剩,也会越来越胖,而肥胖又反过来加重了鼾症病情。   专家认为,孩子打鼾是有痰的表现。孩子上呼吸道感染很容易生痰,阻塞呼吸道导致打鼾。在治疗上,除了针对细菌或病毒感染造成的呼吸道疾病进行清热解毒、化痰理气治疗外,还应注意孩子的饮食。所谓\"鱼生火、肉生痰\",对于爱打鼾的孩子,在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不要吃油腻、煎炸、不易消化、高热量的食物,如巧克力、果汁、话梅、鱼片等;应多吃新鲜的...

“我家孩子睡觉总是打呼噜,这是怎么回事啊???有什么办法治疗好吗???” 的相关文章

怎么能治打呼噜 要好的方法



首先要做检查确定你打胡噜的病因. 目前治疗打呼噜的方法有行为治疗、牙托治疗 、呼吸机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一、行为治疗:a.减轻体重b.侧睡c.睡前避免鎮靜安眠的药物d.避免睡眠不足e.避免睡前喝酒f.將床頭抬高10至15公分g.如有感冒或鼻过敏的情況积极治疗h.睡前避免大吃大喝i.戒烟  二、无创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无创持续正压通气治疗(CPAP)即佩戴睡眠呼吸机,是国际通用的金标准治疗方法 该方法安全有效、无创,适用于各种类型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尤其对中、重度患者疗效更佳。不仅无创,而且当天佩戴,当天就可消除打呼噜、提高...

有个民间偏方挺不错的. 花椒5-8粒 泡开水一杯睡觉前喝,5-7天就可以了.声音几乎没什么了.可以试试,没什么副作用的这个方法制打呼噜到底有没有副作用



打鼾俗称打呼噜 ,是由于呼吸过程中气流高速通过上呼吸道的狭窄部位时 ,振动气道周围的软组织而引起。在吸气过程中较为明显 ,呼气过程中也可发生。这种声音有时可高达80分贝 ,不亚于繁华大街上的汽车噪音。   长久以来 ,睡觉打鼾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 ,除了被当作一种噪音影响他人休息外 ,人们并不认为打鼾会对患者本人的健康造成多大危害 ,因而睡觉打鼾并未被当作一种病理现象引起人们的重视。 20世纪 60年代中期以后 ,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认识揭示了打鼾与呼吸暂停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应用多导生理记录仪监测睡眠呼吸变化及流...

为什么人睡觉的时候会打呼噜,这是一种病吗?



打呼噜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睡眠现象,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司空见惯的,而不以为然,还有人把打呼噜看成睡得香的表现。其实打呼噜是健康的大敌,由于打呼噜使睡眠呼吸反复暂停,造成大脑、血液严重缺氧,形成低血氧症,而诱发高血压、脑心病、心率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夜间呼吸暂停时间超过120秒容易在凌晨发生猝死。 1994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鼾症研讨会上,各国专家、学者把打呼噜确定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是病症,是症候群,与27种疾病有关。如何界定呢?每停顿10秒以上为一次呼吸暂停。睡眠一小时,有5次以上大于10秒的停顿,或睡眠7小时...

睡觉老打呼噜是病吗?有什么方法可以减少打呼噜?



打呼噜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睡眠现象,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司空见惯的,而不以为然,还有人把打呼噜看成睡得香的表现。其实打呼噜是健康的大敌,由于打呼噜使睡眠呼吸反复暂停,造成大脑、血液严重缺氧,形成低血氧症,而诱发高血压、脑心病、心率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夜间呼吸暂停时间超过120秒容易在凌晨发生猝死。1994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鼾症研讨会上,各国专家、学者把打呼噜确定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是病症,是症候群,与27种疾病有关。如何界定呢?每停顿10秒以上为一次呼吸暂停。睡眠一小时,有5次以上大于10秒的停顿,或睡眠7小...

我对像晚上睡觉又打呼噜又磨牙的是为什么啊?



打呼噜可能是因为呼吸道有了疾病.也可能只是暂时出现.进行一些调整看看效果:睡觉采取侧卧位,睡前尽量不要饮酒,不要喝浓茶、咖啡,也不要服用某些药物,因为酒精、镇静剂、安眠药以及抗过敏药物都会使呼吸变得浅而慢,并使肌肉比平时更加松弛,导致咽部软组织更容易堵塞气道;养成定期锻炼的习惯,减轻体重,增强肺功能。如有吸烟的习惯则需立即戒烟,还应预防感冒,如有鼻腔堵塞性疾病也需马上治疗。如果经过一段时间还是持续,建议上医院检查,进行系统治疗.
至于磨牙则有以下几点病因:神经紧张,心理焦虑、抑郁、愤怒等心理因素;胃肠道疾病,内分泌紊乱也可...
© 2011 ej38.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09004571号 | 网站地图 | 返回主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